← Home
注1:本来是在知乎上的一个回复,大概两天后被删除,原始答案 China Citizens Movement 有存档,后来我发在博客上的版本略有修改。
注2:当时把这篇文章发在立大博客里,在自己的博客删除了,后来立大博客被删,我恢复的版本不是最新版,便没有这篇文章。本来以为找不到了,没想到在 archive.org 上找到了,很是意外。
一同找到的还有立大博客和立大文集。
最初是立人乡村图书馆和立人大学的豆瓣小站被删,一起的还有立人淘宝店。后来图书馆接二连三受到压力的时候,有人在知乎开帖讨论这个问题,我看了大部分答案,没有满意的,花了差不多大半天时间写了我的答案。
没想到几天之后收到知乎删除回帖的邮件,接着是豆瓣删除立人同城活动的邮件,这些同城活动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
本来是不想在自己的私人博客里说太多立人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我的意见保存下来。分割线内部是知乎上的回答,部分改动有标注。
我在这里尽量不涉及价值判断,只会尽量说明是怎么样的,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尽力还原事实。
看了一些人的回答,有两点——政治倾向性和传教活动——让我觉得有必要说一说。
首先说书的问题,立人图书馆早期的书籍主要来自英强老师后援团的捐赠。不难想象,自然会有些高大上,不可避免,也会有一些『倾向性』,这是英强老师朋友圈决定的。另外,早期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理念在某些人眼里还是有些『出格』,记得当时 slogan 里还有什么『培养自由独立世界公民』之类的说法。早期义工也是比较理想主义,不排除是抱着一颗建设公民社会之类理念来的。
不管怎么说,立人早期的指导思想肯定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有些不合拍的。反正中央精神里不提倡什么『公民』。换句话说,立人乡村图书馆早期确实自己给自己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
但是,图书馆有图书馆的发展逻辑。书架上摆放如此高大上的书,会有初中生小学生看吗?我在此提醒那些指责『图书馆放了《论自由》而不放《资本论》』的人,这种指责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色彩的建构。放什么书不放什么书是你的服务对象决定的,你现在到任一图书馆里去,你会发现绝大部分都是适合该馆服务群体的书籍,皮村图书馆里有非常多的绘本,此外还有各类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强烈建议到实地看看)
没有看到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变化。
立人乡村图书馆很早就不再刻意地提什么『公民』了,因为图书馆受到一些干扰。同时,从实际操作层面上,这也是有点理想主义个人出发的感觉,与乡村青少年的实际需求有些脱节。而且,实际工作也因为专业化不足暴露了不少问题。
很早,立人乡村图书馆就将其使命的重点放在『阅读推广』,定位是一个专业的教育 NGO。
立人师范学堂是图书馆走向专业化的一个标志吧。立人早期员工 / 义工来头都很大,北大人大硕士毕业 / 肄业,还有的以前月入过万的都不少,每一个都多多少少带着一点理想主义的。但是后来大家觉得一个 NGO 的这种人员构成很奇怪,也似乎难以长久,专业性也欠佳,于是想到自己培养人才。于是有了立人师范学堂项目。此外,筹划中的还有立人教育研究中心。我说这些的意思是,立人乡村图书馆的运作逻辑是专业的推广阅读的教育 NGO。从立人的许多活动,以及图书构成都可以看出来。乡村除了网吧也就在家看电视了,图书馆落地,是多少孩子的活动场所。每次去皮村,总是有学生在闭馆时不想回家。
关于夹带私货的指责只能说是想当然的东西。
关于传教,我真的是懒得回答这个问题。看到有人很辛苦地从几百篇博客里截图找证据,我的回应是对这种精神的赞许。Ctrl + F 页面在输入『宗教』,一看把我吓一跳,有些回答给人的感觉是立人乡村图书馆就是一个传教组织,可是我在图书馆呆了这么久,我怎么不知道?还有,在几百篇博客里能找出一篇有关宗教,为什么会忽略其他几百篇有关乡村教育的呢?
小结:网络上的讨论本身有时候就是一种建构过程,真正去图书馆呆一个星期就好了,看看书架上是什么书,了解下中小学生都在干嘛读什么,问问喜欢图书馆的原因,不要太多想当然。
有人说立大拖累了图书馆,这个事实我是认同的。(2014 年 9 月 19 日补充说明:后来与立大现任工作人员聊天,国家安全人员明确说明是因为李英强而不是立大,立大反而因为李英强而变得敏感。但是每次立大一举办活动,图书馆就受到压力,所以说立大拖累了图书馆。)
图书馆实际上在各地都发展得很好,和学校的关系都还不错,到后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政治色彩了。不过立大好像就天生很右,而且右的名声越来越响。
但是我觉得立大很委屈,它是偶然的产物,被人认为有点右真是个自我实现预言,也同样是一个被构建的产物。
立大其实就是一个暑期夏令营。最初的缘起是我这一届的高中生毕业,李英强老师觉得现在的大学很差,他要搞一个东西出来让我们体验什么是真正的大学。于是,针对高三毕业生的一个夏令营就策划好了,后来因为刘瑜,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高中生来到青石中学那个小地方;又因为方可成,立大广为人知。不能不说,这里面有太多的偶然。
不妨做一个设想,设想立大从来没有受到干扰。就不会有第一期打动无数人的烛光,不会有熊培云沙滩上讲胡适,就不会有那么多浪漫的故事。第二期呢,如果没有干扰,那只会在怀柔的一个僻静的地方开展所谓的社会创新训练营,也就不会有『神一般的二组』,不会有《立大文集 · 大学在人间》里这么多荡气回肠的故事;三期呢,如果没有干扰,立大自身组织上无尽的问题就会被暴露被吐槽,成了下一届学员再也不想去的地方……
国家安全人员的干扰,塑造了立大不妥协的形象,于是在别人眼里就有点右。
立大是什么样的,可以参看 知乎: 立人大学的特色在哪儿?
真正参与过立大的人不会在意立大左还是右,那是青年人的一场狂欢。
立大的色彩是谁涂抹上去的?
有回答说去起诉,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不可能,以及,立大为什么不能放弃。
对付立人乡村图书馆的手段:
对付立人大学的手段与之类似:
没有一次是行政处罚。这些都不过是仗着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资源,国家挤压社会而已。总体性社会就是国家掌控一切资源的社会,现在他们就用手中的这些资源挤压社会的成长。试想一下,哪个场地合作方敢直接违抗呢,难道不怕吊销资格证、年检不通过?哪个老师不怕学校穿小鞋(的确有老师敢于直接驳斥上头的『好言相劝』,王东成老师就表现出了这种勇气)?他们的这些手段,如何对他们进行诉讼呢,告场地合作方违约?
社会是在实践中成长的,是在与国家和市场的博弈中成长的。社会空间是依靠实践来扩展的,这是立人大学每次不能放弃的原因。一期时学校遭遇断水断电,最后被直接驱逐,立大就换到沙滩上;二期场地临时变卦,立大就分组活动。总体性社会依靠手中的资源来迫使你就范,但立大没有放弃。
立人乡村图书馆整合了一些资源,人、书籍、场地,为乡村青少年创造了一个除了网吧以外的空间。但『有所依者有所恃』,掌控一切资源的国家可以轻易切断你的资源,但结果是什么,扼杀了一切,留下一个死气沉沉的高大的空壳,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种博弈,也是一种互动。立大一期从学校搬迁出去之后,活动在警察叔叔的保护下也还是正常展开,二期分组活动也是得到警察叔叔默许的,三期北京组的情况也是如此。社会空间就是这样一点点撑起来的。
图书馆被关闭,伴随着淘宝和豆瓣的致命攻击,可见此次力度之大。在我看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社会的空间愈发小了。
对于这些事实,我没什么好气愤的,但是有些多余的话不能不说。
豆瓣小站被删除得干干净净,我听说曾经主要负责豆瓣小站管理的义工悲痛不已。要知道,那一字一句,每一张图片都是用心慢慢积累起来的,是立人乡村图书馆发展的历史记忆,也是经验积累,更是许多义工 / 员工的寄托。说没就没了。
唐双飞 《一个容不下乡村图书馆的国家》,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图书馆,说关就关了。
这个体制,这个系统,对尊严与价值如此地漠视,旁观者各有各的看法,但是随立人一起走过来的,只觉得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