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2024 及 2025Q1 总结

新加坡掠影

tldr:你一定会非常非常喜欢新加坡的——如果你只待上一周。

2024 年上半年,唯一让我还有些印象的是新加坡出差月。因为是第一次出国,护照都是临时办的。出发前各种忐忑,没想到护照办理和出入境都异常顺利。

对新加坡的旧有印象

对新加坡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多年前「城市xx学」的课堂上,老师说新加坡是邓小平政府最推崇的学习对象。课堂上重点讲过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有知乎网友因这项制度戏称李光耀为「穿越者」。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课堂上有播放新加坡的城市风貌视频,两个细节至今没有淡忘:大楼一层留空并用连廊相接,因为新加坡多雨潮湿;道路建设采用窄路密网,绿化带呈梯形坡度,隐私、排水和隔音效果都极好。

初见新加坡

落地新加坡后,第一印象出奇地好。出租车司机是一位华人大伯,祖上来自福建。一路上,他播放的是华语电台,语气亲切得像自家长辈。听说我第一次来,怕我找不到地方,他不仅把我直接送到公寓单元楼下,还帮我搬行李,临走时竟然还跟我握了握手。

后来和新加坡的同事提起这位大伯,同事居然一脸惊讶,说这在本地可不多见。

The Good

站在游客的角度,恐怕没有比新加坡更友好的地方了。新加坡土地面积和北京通州差不多,人口约五百万。但新加坡有面积不小的工业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港口,真正用于日常活动和观光的面积其实并不大。因此,大多数景点几乎都集中在鱼尾狮公园(Merlion Park)附近。不论想去哪里,逛着逛着就到了鱼狮尾公园。

推荐公众号「新加坡的乱旅行」,对新加坡乃至东南亚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博物馆/展馆类

特色街区

新加坡穷人饮食

其他

个人觉得新加坡特别适合城市漫步 City Walk 和巴士观光 Bus Sightseeing。新加坡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除了右舵以及公交不报站以外,其他体验都极好,尤其是地铁不安检,非京人士难以体会。City Walk 自不必说,巴士观光好像没人提过,公交普遍是双层的,而且并不拥挤,很适合观光。很多城市的街景千篇一律,随便拍个非地标区域的照片都很难分辨出在哪,但新加坡却完全不同。这里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几乎每栋楼都有鲜艳的色块和创意十足的设计,屋顶几乎都被绿化覆盖,底层大多有连廊,空中走廊也不少见,整体特色非常鲜明。乘机时从空中俯瞰,你能看到居住区和绿化区被整齐地分隔开,呈现出方块状的规划布局,新加坡不是一个自然生长的城市,而是规划出来的。

The BAD

我以前以为菲佣就是待遇差的住家保姆,但是在同事组织的聚会上看到初中生模样的小姑娘推着婴儿车进来的时候我还是震惊到了。我从没想过菲佣里居然有童工,而且看上去两位菲佣小姑娘都很小,目测是初一和高一的年龄。更让人难受的是,所有人都自觉地装作没看到她们,而她们也装作自己不存在。

在香港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件,外佣居港权争议:香港《基本法》第24条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持有效旅行证件进入香港、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七年以上并以香港为永久居住地的非中国籍的人”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但外籍家庭佣工居然不适用。在法治和文明之地,竟然存在如此赤裸裸的不平等和剥削,实在令人感到恶心。

The Ugly

爹味十足

新加坡是一个「爹味」十足的国家,这个外表进步文明的地方,观念上却充斥着傲慢与犬儒。我简单列举一下新加坡的奇葩法律:

像闯红灯、乱丢垃圾、吸烟等等我就不列举了,Fine City 绝非浪得虚名。法律繁多,但新加坡人闯红灯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我每天上下班必定经过的那个红绿灯,本地人都是在斑马线之前就横穿马路。

呆久了就会发现,新加坡制定的法律,都是精英们为了生产力最大化构建出来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关于吃饭的政策,新加坡政府不鼓励在家做饭,因此很多组屋没有油烟机,同时政府补贴食阁,允许食阁使用低廉的国外wp和高龄老人,让你能很便宜地吃到饭。自己不想做饭可以说是懒或者热,但政府的政策出发点是,在家做饭浪费时间。至于普通人能负担的食阁,食品安全状况却非常堪忧,隔三差五就有报道说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顾客送医的事件。

再比如赌场,不想本国人赌博但又垂涎赌博的利润,于是给本国人设置高门槛又欢迎国际玩家。

文化荒漠

在新加坡待到第三周,我就已经绷不住了。对于像我这种社恐、不喜欢酒吧、不会唱歌、不会跳舞的人来说,我尝试找一些能静静坐着的场所,如 talk show 或 Live House,但几乎找不到。我甚至没能发现新加坡有什么本土乐队。新加坡政府显然非常重视能吸引游客的大牌明星,比如霉霉、周杰伦,但对于草根乐队和本土音乐的支持几乎没有,似乎完全没有为本地艺术提供空间。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府极力压制社会批判。有一个人仅仅因为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希望你(李显龙)像安倍一样”而被判刑 四个月,这让我对新加坡的言论自由产生了严重疑虑。在我看来,新加坡的政治环境和中国古代国家相似,普通人似乎没有参与政治的资格,除非你通过科举成为官员。

新加坡的教育内卷程度也丝毫不逊色于中国,小学就开始分流,毕业后的去向清晰划分,社会充满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总体上,社会缺乏活力,大家被鼓励按部就班,生活节奏单调、无趣,整体氛围也显得十分 boring。

改造狂魔

我觉得在新加坡是看不到真正的自然的。这里似乎每一棵树、每一片绿地都经过精心修剪、精心设计,目光所及之处无不透露出一种刻意的秩序和精致。公司的新加坡办公室在裕廊东站附近,属于偏远的码头和工业区,完全没有景点和游客,但附近有一个颇大的湖。有一天我沿着人迹稀少的湖游玩,发现政府居然会安排人员开着小车、驾着小艇,在湖边喷洒药物消灭害虫。

虽然我理解政府的用意,但是我是一点都不喜欢这一操作。时间久了,新加坡给我一种楚门秀的感觉,虽然新加坡的政府审美不差,环境整治做得很精细,但我越来越觉得,这种过于“人为”的美好,缺少了自然界的那种不规则、不完美的魅力。

小结

总体来说,我在新加坡的时光非常愉快。城市的干净整洁和公共设施的一流服务水平,让人无比舒适,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柯布西耶式的花园城市、光辉城市的典范。各个族群习惯、风俗信仰迥异却能平安共处,你能看到穿着比基尼的美女和全身裹着黑纱的穆斯林女性在同一片沙滩上,欧美高端医美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门店并立,草坪上既有围坐在一起吃着手抓饭的南亚大家庭,也有涂着白色药剂的菲律宾女人,在文化多样性和种族融合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范例。

各个景点和文化遗产更是值得一看,短短一周的旅行肯定能让你收获满满的感叹。不过,如果你打算在这里待一个月,且没有感到无聊或发疯,那么你可能真的变成了新加坡政府理想中的“良民”了。

2024 年上半年,对我而言,唯一难忘的就是这次新加坡之行了。

北漂变沪漂

队友率先换了工作,结束了长期出差的生活。她没能在北京找到满意的工作,满怀不舍地离开北京,最后在上海张江落脚。我也在 2024 年 7 月离开了呆了十三年的北京。队友不喜欢上海潮湿的气候,常常念叨回北京;与她不同,我很少为什么事情后悔,到上海以后,常常懊悔为什么没有早点离开北京。

呆在上海以后,发现自己其实不那么宅,总有出去溜溜的想法,也不点外卖了。要么自己去超市买菜,做点黑暗料理,要么每天去尝试不同的街边小馆,生命力总是噗噗地往外冒。住在浦东郊区,一街之隔就是小公园,附近三公里内就有两个面积超过十公顷的四星级公园,往南八公里是迪士尼,有一条十公里的环形跑道。在离居住地和迪士尼中间的长元村小村子里,竟然也有一片大公园。北京的公园总在中心,而上海的公园却在脚边。除了气候,我觉得核心原因是上海的资源分配更均衡,城市规划更合理。在北京的时候住在大运河沿线,景色也非常不错,两岸蹲满了钓鱼佬,夜晚经常能看到满天风筝。可是离开了大运河沿线,再无可以漫步的绿道,只好缩进出租屋里或是钻进地下食阁。

在北京,通勤的可怕体验总是把出行的念头扼杀在摇篮中。上海的城市规划相对科学,半小时高架加上半小时普路,基本上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到达任何想去的地方。

在北京的时候,虽是步行上下班,不必忍受地狱般的地铁通勤之苦,但偶尔乘坐地铁,竟多次遇到全员查身份证,哪怕是在通州北关这种旮旯。安检盘查这道苍蝇配狗屎的政治中心特色菜,总是频频摆上餐桌,能够不离席的都是圣徒。

离开前去逛了逛北京城市图书馆,馆很新,馆藏糟糕但整体建筑设计很有特色;还抽空去了一下天坛,要是不离开北京怕是一辈子都没想过去逛逛。

Cubicle 到 Freelancer

离开北京,但公司在上海并没有办公室,万幸公司最后为我开了特例,由打卡人转为自由职业者。

然而,自由职业者的生活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充满魅力。Hacker News 上有一个专门的帖子,Ask HN: For those who can choose to go to the office, and go, why do you go?,底下的反馈几乎全是负面的:工作效率降低、心理健康恶化、技能退化、沟通能力丧失。

除了暴雨天能庆幸一小会儿,我总是渴望自己能返回办公室。当你独自在家办公时,起床成了一个重大决策,吃饭变成了一个重大决策,睡觉也成了一个重大决策。那种偷懒、想放松的本能似乎得到了核动力,时时刻刻在与你较劲。

直到我开始在图书馆上班,一切才慢慢好起来。每天步行两三公里去镇上的图书馆工作,那儿有爷爷奶奶陪着小孩子写作业的,有在备考公务员或者资格证的人,也有其他上班族。不得不感叹,环境的力量真是不可忽视,能在宿舍学习的人是大牛,而我们这些凡人真的应该去图书馆。

所以,在家办公的时候永远不要在家办公。

争吵,冷战,逃避,认识自己,重新联结,治愈

在上海落脚后,终于结束了和队友聚少离多的日子。在张江租了个两室一厅,虽然地处上海远郊,却也自有它的安逸与美好。穿过一条双向两车道,便是盒马、星巴克和麦当劳,生活便利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环境更是不必多说。绿地、公园、河流、跑步道几乎环绕在家门口,像是专为这里的生活量身定制的一样。更让我惊喜的是,离盒马不过两三百米的地方,竟然还保留着一大片农田。春天一到,油菜花开得金黄灿烂;周末还能看见有人在田边支起锅灶,野炊煮饭,热气腾腾中透着一种久违的烟火气。

不得不说,这里,真的很宜居。

环境如此美好,生活却异常糟糕。与队友陷入无休止的争吵、冷战与和解,周而复始,仿佛置身于一场不断重演的玫瑰战争。最糟糕的时候,我们完成了财产分割,我也收拾好了行李,只是在最后一刻,我们选择了不分开。尽管每次和解复盘都感觉成果显著,但似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很快又陷入到新的争吵或者冷战,反反复复中,相识十年之后彼此感觉似乎不认识对方了。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一段痛苦与纠结中,我买来了最新版的《亲密关系》,刷着小红书上的各种情感分析帖,渐渐觉得这一切,仿佛就是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与 BPD(边缘型人格障碍)之间的典型剧本。我也早已厌倦了争吵。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执后,我仿佛自动关闭了对她的情感通道——不再对她抱有任何期待,也不再回应任何非事务性的互动。我们仍然住在一起,却形同陌路。我不再渴望交流,甚至不愿再开口说一句无关紧要的话。

小红书上有人说,这种状态像是一种“心理退行”,我想,或许真有几分道理。就这样沉默着过了四十多天,我对她说,我想出去走走。于是,我来到了深圳,回到了爸妈身边,仿佛终于退回成了一个小孩子——一个可以暂时不必面对关系战场的小孩。

来深圳的前一天,我联系了一个几乎没怎么联络过的大学同学。也许男生之间的友谊就是这么奇妙——平时不说话,但只要一句“出来吃个饭”,就能立刻坐在肯德基里聊得热火朝天。M 君虽和我一样入了这天坑专业,但他荒废学业的同时,却沉迷于自己的漫画爱好,现在也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他兴致勃勃地给我分享自己画的ACG作品,还讲起了他正在创作的科幻小说——那设定之庞大、世界观之复杂,简直能和《深渊上的火》和《安迪密恩的觉醒》媲美。我们一口气聊了六个小时,我被他的热情彻底点燃,甚至一度觉得:“要不我也写一篇科幻小说试试?”

在深圳的这几天,因为不用做家务,突然多出了大量自由时间。每天我都能步行十公里去探索新的地方(也许是受到 Goobie and Doobie 的启发),第一个去的地方当然是图书馆。北京似乎没有镇一级的图书馆,上海倒是已经普及到镇一级,但镇图书馆需要早起抢座位,而社区图书馆五点就闭馆。相比之下,深圳的图书馆体验好得出奇。区一级的图书馆几乎永远不需要“抢座”,环境安静,网络速度还比上海快,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理想去处。

这篇总结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深圳这几天写下的。原本那种精神崩溃或瘫痪的状态似乎缓解了不少,也渐渐能集中注意力,开始处理一些积压已久的工作,拖了一个季度的年终总结终于要草草完结了。希望一切真的能慢慢好起来。2025年剩下的三个季度,就以“认识自己”和“治愈”为主题,多去见见朋友,多感受生活。

年度好物

扫地机器人

扫地机是少数能让我感受到科技魅力的产品之一。每天从图书馆回来,看到地面干净整洁,那种感觉真的是太好了。

投影仪

我发现自己在电影院看的电影评分都比在电脑上的高。拉上窗帘、关上灯,投影仪带来的那种大屏幕沉浸感真的不是手机和电脑能够比拟的。只可惜,后面因为在家看电影的事情和队友吵架,让我再没有打开投影仪的心情。

小主机

一千出头的价格就能拥有 16G 内存、1TB 硬盘的云服务器,真的是太让人心动了!性价比高到让人难以抗拒,这种配置无论是用于开发、测试还是搭建个人网站,都完全足够,甚至还能运行一些轻度的虚拟化或者小型的数据库应用。这样的价格与配置,简直是对技术爱好者的最大诱惑!

时间线

在电影院看的电影

应该是去电影院最多的一年。

读书

一整年都没怎么阅读。

演出/展览

技术活动

出行